大家好,我是三色豆文化圈的成員阿修,也是三毫子大冒險的菜雞製作人員。製作歷時三年《三毫子大冒險》終於趕及在Meet Taipei 2023前夕正式上架。原想寫更多的開發log去交代各種更新、除錯、修改的過程,以便往後創作經驗交流,但也得承認製作人做事比較繚亂,欠缺系統,在生產效率短期提高之下, log沒再能寫出很多。唯有期待大家玩過後多多給予意見,讓團隊在不同場合分享更多可以笑的話,不要哭。
在發行遊戲的同時,有一事需要跟各位玩家交代:由於遊戲開發欠缺繪圖資源,團隊沒多位專業畫師,所以製作後期我們採用了Stable Diffusion,運用AI作為修輯工具,再以人手修正。關於這點我也曾在早前的log交代,及後得到一位獨立遊戲製作者的寶貴意見,這使我們中間停下腳步,重新討論創作倫理的問題,以及審視非牟利製作的再創作空間。可惜遊戲製作已花去太多時間,無法有效回應這位製作者的建議,將會留待在下一個作品《半夜人傳奇》去實現。
雖然各位可在跑完遊戲各個true ending(注意不是good ending 或bad ending的區分)的時候,都可看見鳴謝清單,但有些多謝說話還得要在這裡(再三)交代。首先要多謝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中心總監、其中一條遊戲線的作者葉倬瑋博士,多得他與人文學院的長期的包容、等待、容忍,製作人方能以拖延狀態去完成製作,Karma才可實現各種奇想。多謝主要故事的編作者Karma,他構築整個《三毫子大冒險》的Universe,活化各位台港作家所寫的故事。多謝教育大學Ease Fund的協助,讓三色豆文化圈從同人團隊變成可以營運的初創事業。最初研究中心與台灣文學館舉辦「追憶我城:香港文學年華特展」,我們在考察與設計展品時看到文學展示的各種可能(該館曾以格鬥遊戲介面呈現台灣文學論爭,原來文字真的可以literally成為匕首與投槍,實在令人嘆服),其他製作成員諸如在有限的條件下協助修正角色圖的阿貓、Sammi同學、編劇協力的小禾、參與測試的三色豆成員暉仔和Felix,給予製作意見的朝夕公園,以及在疫情年代至今仍默默守望三色豆團隊的中心同事,他們皆投放了《三毫子大冒險》這個小習作所無法盛載的各種支持。
《三毫子大冒險》達到了文學成為遊戲的目標,但它與團隊的理想尚有距離,如它尚未能呈現與原著對白的連結,從而編織出有如Steins;Gate(《命運石之門》) 一樣的專題資料網。製作人還未搞通Visual Novel Maker的圖片收集功能。它的主題音樂創作也暫時化作失落詩章。更重要是,它僅能把香港文學與三毫子小說帶入玩家的視野,遊玩經驗既沒法領取獎盃,文學的愉悅也未能與遊戲的愉悅互相兌換。不過只要雪櫃裡還有冷藏三色豆,到六十五歲的時候仍有遊戲可玩,未實現的與陸續有來的狂想仍有達成的可能。希望大家喜歡我們的作品,提供寶貴意見,讓我們改進《三毫子大冒險》以及開發《半夜人傳奇》。
Adventure of 30 cents released!
Update notes via Steam Community